抓农文旅融合,南川如何用活“原”字

抓农文旅融合,南川如何用活“原”字

原标题:抓农文旅融合,南川如何用“原”字

原味是农村最大的IP。

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,更高质量、更可持续地推进农业、文化、旅游的融合发展,是许多农区的重要任务。

把握“原”字,打造农业、文化、旅游融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。“原”字,既是农业、文化、旅游融合的起点,也是重点。进一步细分,涉及原生乡村风貌、原始乡村生活、原始乡村产业、原住民乡村人文,包括土地、产业、人等诸多资源要素。

如何实现各方面有机高效的融合发展?近日,《两江观察》联合多位专家,以农业文化旅游大区南川为“样本”,进行了深入调查和走访。

▲南川大观原点旅游综合体“圈子酒店”。崔丽摄/视觉重庆

“故乡”有“原味”

乡村休闲旅游是一个“老”行业,现在成为了一个新的出路。

今年一季度,重庆乡村休闲旅游实现收入238亿元,接待游客7000万人次,同比分别增长16.1%和12.2%。其中,南川、巴南、巫山、彭水等区县的乡村休闲旅游,游客数量、收入等关键数据再创新高,成为当地经济的新引擎。

以南川区为例。今年一季度,南川区乡村休闲旅游接待587.55万人次,同比增长16.1%;乡村旅游收入19.68亿元,同比增长32.2%,占同期旅游总收入的36.9%。

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一季度南川乡村休闲旅游人数约占旅游总人数的65%——“这个数据很重要,不仅证明了乡村休闲旅游的分量,也反映了整个旅游行业的新变化、新趋势。”中国旅游研究院长江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、重庆市政府旅游经济发展高级顾问罗斯柏解释道。

南川是怎么做到的?

很多地方都在抓乡村休闲旅游,而游客来找你的关键就是抓“原”字——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、中国旅游报原社长、总编辑高认为,城市人对乡村最大的向往和需求就是“原汁原味”。

▲在南川明玉镇向家沟村,村民参加抓鱼比赛。罗浩摄/视觉重庆

南川区明玉镇向家沟“向涛渔歌”乡村综合体项目,对低成本、高收益的“原汁原味”乡村休闲旅游进行了有效探索-

本项目位于南川区北部山区。当地的交通条件和自然禀赋都不好。但因为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家乡的原汁原味,对城里人有了更大的吸引力,成为了新的打卡地。

明玉镇党委书记毛霞说,这里没有大拆大建,而是以很小的投入,因地制宜、就地取材,对农村院落进行了非常有限的“小修小补”;当地农村没有对产业布局进行大的调整,比如种这种水稻的水稻,种这种油菜的油菜,种这种藕的藕,养这种鱼的鱼;旅游产品的设计,如赏花、插秧大赛、钓鱼大赛等。,还可以根据产业布局进行“微调”,而不打乱农业生产生活节奏...

城市里的人对展现农村的真实面貌特别感兴趣。毛霞认为,乡村休闲旅游的这种模式,等于以最小的成本实现了含金量的最大化。

“乡村休闲旅游不应该景区化。城里人去农村,不是为了逛景点,而是为了深入体验‘原生之乡’的农村生产生活。”罗兹认为,在控制乡村休闲旅游的路径上,不要走错路。花大力气,投入大量资金,想出一些“不本地不外地”的旅游产品。吸附力不强,效果不会好,投入与收益不成比例。这样的发展路径,最多只有一个赛季是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。

▲南川木梁镇七玫瑰园,游客赏花、拍照、打卡。罗川摄/视觉重庆

“原生态”催生新价值

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。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立足点要体现在提升产业含金量上。

高认为,农村不应该以颠覆性的方式发展工业。一旦“家乡原味”被破坏,农村业态的核心竞争力也就丧失了。要大力发展农村,就要把传统农业和手工业“连接”到现代业态中,打造“原生态农村业态”。

南川是我市的农业区,也是农林领域的科技区。先进生产力“对接”农村产业有着坚实的基础和突出的优势-

蓝莓科技产业园位于大观镇,不仅有“智慧农业”管理的种植基地,还有育苗中心、科研中心等高科技配套体系。是我市首个蓝莓科技产业园和最大的蓝莓生产加工中心。整个园区兼具农业和工业,既有乡村的原生态,又有现代工业的“震撼力”,两者实现了完美的有机融合。

土镇旗坪村被誉为“板栗之乡”。但过去板栗种植规模小,总产值低,含金量没有完全释放出来。近年来,该村紧紧抓住这一“原味”,不仅扩大了种植规模,建成了万亩板栗基地,还联合西南大学等大专院校“接入”现代业态,注册了“土哥李记”品牌,建设了板栗加工厂,引进了电子商务平台。生态农业、电子商务、乡村旅游三大核心产业已经风起云涌,“土哥李记”已经上线。

明镇的彩油菜花、香米、渔歌项目,以及宜香优2115的优质米、甜米,也是原生态乡村业态的典范之作,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。“溢香优2115”市场价每公斤24-30元,“米鱼”价格高达40元。与重庆市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合作开发的“舒糖大米”,每公斤可卖100元左右。“稻香渔歌”项目使每亩田地的产值从1000多元增加到1万多元。

“稻谷泥鳅王”年收入超过百万元,板栗村户均收入超过2000元,向家沟户均收入超过2200元;五年来,南川区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.8倍...从这一系列的实践中,高认为“原生态乡村业态”所产生的价值也可以达到很高的水平,更重要的是可持续。

未来,明玉镇的“舒堂米”项目也将从试种的200亩扩大;歧坪村的“生态农业+”将从板栗延伸到更多品种;将乡村美学在大观镇的应用,从“大观原点”适当复制到其他乡村休闲旅游线路上……可以预见,以“原汁原味的家乡”为核心理念的农业、文化、旅游融合发展之路,必将越走越宽。

原标题:抓农文旅融合,南川如何带着“原”字回归搜狐?查看更多

责任编辑:

  • 姓名:
  • 专业:
  • 层次:
  • 电话:
  • 微信:
  • 备注:
文章标题:抓农文旅融合,南川如何用活“原”字
本文地址:http://etbv2.55jiaoyu.com/show-346317.html
本文由合作方发布,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展全思梦

热门文档

推荐文档